- 機構級別:代理教育通
- 信用等級:
資料認證
已通過身份證認證
已通過辦學許可認證
- 學校瀏覽人次:次
- 加盟時間:2017年03月08日
家庭教育亟待重新定義
2015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與中國教育報聯合發起“家庭教育核心價值觀”大討論,在國內首倡“新家庭教育”。現在兩年過去了,“新家庭教育”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播,但是,我們對它的認識還遠遠不夠。無論從家庭教育實踐的角度、從家庭教育理論建設的角度、從國家發展新戰略的角度,還是從千家萬戶幸福的角度看,重新理解、重新定義家庭教育,都是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家庭教育中的“四個扭曲”
當下的家庭教育,呈現四個病態的扭曲——“家庭教育的扭曲”“教育的扭曲”“家庭關系的扭曲”和“人心的扭曲”。
家庭教育盲目追逐學校教育模式而失去自我,自甘淪落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與附庸,這是“家庭教育的扭曲”。家庭教育目標外在化,急功近利,揠苗助長,被恐懼和貪婪所驅動,教育演變成分數競賽,成為“武裝到牙齒的智力戰爭”,這是“教育的扭曲”。在“教育戰爭”中,家庭關系充滿了火藥味和狹隘的功利性,眾多家長受社會和市場刺激行為迷惑,心神不定,常年處于中高度焦慮之中,婚姻關系、親子關系緊張,爭吵不斷,悲劇時有發生,大人、孩子均成為受害者,這是“家庭關系的扭曲”。上述所有的扭曲,歸根到底都是“人心的扭曲”。恰如莊子所說:“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心無主宰,六鑿相攘,一切不安,自然不會有愛、自由和科學精神。
“四個扭曲”,特別是“人心的扭曲”,使得許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心態不好,普遍存在恐懼和貪婪心理,并造成日益嚴重的“教育焦慮”和“教育過度”。
絕大部分實施過度教育、出現教育焦慮的家長,都有三個特點:一是自身缺乏安全感,二是對教育沒有主見、沒有自信心,三是愛攀比。他們終日生活在惴惴不安的狀態中,不斷地跟周圍的人比較;他們得到了怕失去,沒有得到就怕得不到。他們會把這種患得患失的情緒轉移到孩子的教育中去,生怕自己的孩子學得少了、學得晚了、學得差了,于是不斷地提高對孩子學習的要求和期望值,希望從孩子良好的學習成績中獲得慰藉,以安撫他們惴惴不安的心。
有這些特點的家長認為,學習成績好會讓孩子在今后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而能夠減少家長自己對不確定未來的恐懼感。殊不知,以轉移生存壓力、迫使孩子過度學習來緩解自己生存恐懼感的做法,極少能夠如愿,因為它剝奪了兒童學習的樂趣,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規律。即便孩子學習小有成功,也無法滿足大人的預期,他們還會提高對孩子的要求,這是沒有止境的,因為欲壑難填。于是,過度的恐懼又會轉化為過度的貪婪,而孩子則完全變成了學習機器,苦日子沒有盡頭。
“四個扭曲”是一個整體,是一種病態的不同表現。改變這“四個扭曲”,固然不能一蹴而就,固然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如果我們不同時面對和考慮這“四個扭曲”,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不會發生真正的改變。
新家庭教育的“四個復歸”
我們提出和倡導“新家庭教育”,是基于對中國家庭教育現實問題的反思,順應家庭教育的時代變遷,借助偉大的中華傳統智慧——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東方哲學及文化精神,重新理解和定義家庭教育,實現家庭教育理論研究的一次自我變革。
中國家庭教育根本性的變革,應該同時實現幾次大的頓悟、大的飛躍。中國家庭教育的復興之道,需要包含“四個復歸”。
我們要重新發現家庭教育的定位、價值與使命,開始學會自己做主,即從學校教育的隨從與附庸,變成具有自主意識、能夠按照自身規律運行的、獨立的實踐范疇和學科領域,實現自身存在感與價值的復歸。
我們要重新發現教育的本質,充分理解教育不是某種外在于人的力量,不應該只是一味由外向內地灌輸、施壓和塑造,不應該基于恐懼與貪婪施教,而應該超越功利及其他外在目的,向內發覺,探視并引導出生命內在的無限天賦與無窮寶藏,實現教育本質屬性的復歸。
我們要重新發現家庭關系的基礎,即不論是具有法律性質的婚姻關系還是具有血緣性質的親子關系,家庭關系的統一基礎都是無條件的愛,家庭應該成為一個相互依靠的命運共同體,成為家庭成員共同成長、彼此溫暖的愛巢,而不能把它異化為一個充滿火藥味和功利目的的爭斗場,一個上傳下達、頒布命令的會議室,一個滔滔不絕說教辯論的講堂。要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實現家庭和諧關系的復歸。
最后,我們要重新發現心性的真相,要了解“道心”與“人心”“真心”與“妄心”的區別,開始“心性的安頓和轉向”,即從充滿恐懼、貪婪、焦慮的狀態變為充滿愛、真誠、自由的狀態,實現真心、愛心、平常心的復歸。
全新理解和定義家庭教育概念
家庭教育領域發生的深刻變化,使我們需要對“家庭教育”這個概念進行全新的理解和定義,并且使這個理解成為全社會的進步動力。這個理解就是——家庭教育是家庭活動、家庭環境和家庭關系對其成員的影響的總和。
如果展開一些,也可以這樣表述——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基于家庭活動與家庭成長而展開的自我做主的終身學習及其相互影響,這種終身學習和相互影響的內容和動力,不僅來源于家庭成員間的自覺能動的教育,而且源于全部現實存在物的教育和人自身的內在歷史的教育,它體現了家庭成員不但作為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的總和,而且也作為現實的文化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以及歷史關系的總和。
這樣理解家庭教育,意味著中國家庭教育要走向一個發展拐點,轉變為“新家庭教育”。其蘊含的變化是:教育空間從學校為主轉向家校均衡,同時,家庭再一次成為學習中心,家庭生活再一次成為教育主題;教育重心從教轉向學,教育主體變為學習(成長)主體,從一部分被特別賦權的人(教師)轉向全體公民;教育決策從老師、領導做主轉向家庭成員共同做主、自己做主;教育時效從人生某階段轉向終身;師生關系、教學關系的確定性被打破,教育更加強調交互性、互動性,不再是單向的灌輸或輸出;強調全部“存在的教育”(全空間因素)和“歷史的教育”(全時間因素)。
重新理解和定義的家庭教育概念,極大拓展了教育時空,體現了人的無比豐富的本質規定,在理論上蘊含了實現真心、愛心、平常心的人性復歸的可能性。
新家庭教育的重要特質
新家庭教育致力于向古老的中華傳統智慧(包括儒釋道文化,特別是道及“道的教育”的理論)尋求本體論知識和真理,帶有“東方文化復興”的意蘊。同時,新家庭教育的哲學基礎也包括以蘇格拉底、柏拉圖、盧梭、蒙臺梭利等為代表的西方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的思想。
新家庭教育基于一系列哲學反思,這些反思涉及對家庭、對教育、對人性、對社會歷史、對天人關系、對存在本體等問題普遍的懷疑與追問,這樣就形成了“新家庭教育哲學”。新家庭教育是具有哲學思考能力的家庭教育。
新家庭教育立足于科學,崇尚科學精神,注重科學研究和實驗,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成果。新家庭教育的科學基礎是包括波粒二象性、測不準原理、疊加態理論、量子糾纏理論在內的現代量子理論群,包括鏡像神經元在內的腦生理科學理論群,以及宏觀歷史心理學等。
新家庭教育回歸了自身的本來面目,凸顯了家庭教育自身的地位、價值與規律,而不再作為學校教育的附庸。
新家庭教育恢復了教育真相,涵蓋了教育的全部時空要素,體現了人的無限本質——作為現實的文化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以及歷史關系的總和。
新家庭教育不僅會使漸漸走進死胡同里的現行家庭教育“翻轉”過來,獲得青春萌發的機會,而且會給學校教育的改革以重要的啟發。
(作者陳建翔,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國內首個家庭教育專業博導。本文摘編自作者提交首屆新家庭教育文化節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