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高考志愿別忘了“興趣” 志愿填報APP不可輕信
眼下,高考第一階段志愿填報正在進行。俗話說,七分考,三分報,志愿填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志愿填報“神器”不可輕信
“大量志愿填報APP陸續上線,到底能不能幫助考生做出正確選擇?”這是一些考生和家長心頭待解的問號。
興化考生小張手機里有三四個高考志愿填報APP,記者打開其中一個叫“高考幫”的客戶端,進入“選大學”選項,可在關注的目標大學中輸入生源地、學科性質、分數,測算被錄取的幾率。小張在一個叫“高考志愿報考指南”APP中,輸入自己的考分,系統自動推薦“可沖刺”“穩妥”“保底”各學校,其中“保底”學校概率為99%,“穩妥”的概率在75%。記者注意到,“保底”和“穩妥”的學校之間并沒有明顯梯度,比如該軟件在“保底”學校中自動選擇“中國人民大學”等,而在穩妥中卻選擇“北京交通大學”,所依據的僅僅是前3年的省控線。
“這些APP是把過往數據放上網,然后比較你的考分高低,算出一個概率,完全公式化的東西,并沒有考慮學校走勢、招生人數的增減及報考的熱度變化。”招生專家表示,類似“報考神器”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太當回事。南大招辦主任趙鳴建議,“考生要冷靜思考自己想學什么專業,今后準備往哪個方向發展,再選擇學校。”
除了志愿填報APP,不少家長還熱衷于志愿填報服務套餐,“寧可花點錢,不能讓孩子浪費了分數”。記者上網搜索后發現,類似輔導班不一而足,便宜的咨詢費一小時100多元,貴的要1000多元。有志愿填報咨詢機構在淘寶上出售智能志愿填報卡,每張300元,聲稱實時高精度幫考生定位完美志愿。揚州一家咨詢機構提供的“一對一”咨詢名額100個,每個5800元,竟然聲稱“一搶而空”。而多所高校招生負責人表示,不能輕信這些天花亂墜的說法。
家長“代勞”不關心孩子興趣
南京財經大學國貿學院的顧高菲老師前兩天在昆山招生咨詢,她感到很困惑的是,很多家長都是拿著分數條,希望她能手把手地把志愿填好:“老師,你看這個分數怎么填,第一志愿填什么,第二志愿填什么?”“這個分數報你們學校有把握嗎?”
顧高菲問了很多家長,幾乎沒有家長知道孩子興趣是什么。“他們也不關心孩子喜歡什么、想做什么,個別跟過來的孩子也說不出自己的專業喜好。”
家長的誤區和盲點還有:簡單拿去年的分數作比對,以為跟去年分數線差不多就可以填報,但其實今年文理均分比去年上漲10多分,看分數不如看排名位次;大多數家長都不知道專業填報有級差,比方說第一專業落選了,計算機程序設定就是將其成績減2分等待錄取第二志愿專業。“院校志愿是平行志愿,但專業填報并不是平行的。很多家長把最想報的專業羅列在一起,而沒有拉開梯度,最終結果是浪費志愿甚至被退檔。”顧高菲舉例說,有的家長第一志愿報會計,第二志愿報金融,金融的錄取分并不比會計低,等于浪費第二志愿,后面不斷減分排隊,最后滑到最不喜歡的專業,如果選擇不服從專業調劑,還可能會被退檔。
“志愿填報關系學生進入大學后所學專業和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選院校最好還是以興趣為導向。”顧高菲說。
選擇機會多了也需防“踏空”
今年高考可以填報5個平行志愿,比往年增加兩個。“平行志愿從3個變5個,意味著考生志愿滿足率會更高。而對于高校來說,一次性招滿的可能性也增加,征求平行志愿的學校會比往年減少。所以考生機會多了也要提防志愿填報不當而踏空。”南京工業大學學生事務部部長郭萬牛說。
省教育考試院高招處副處長李擁軍解釋說,文科類、理科類投檔原則是“依據文理,滿足等級,按分排序,遵循志愿”,即將省控線上學業水平測試等級符合相關要求的考生,分成文科類、理科類,按照總分從高到低,逐個檢索每個考生所填報的A、B、C、D、E院校志愿。只要被檢索的五所院校中一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校投檔,由高校決定其錄取與否及所錄取的專業。所以,考生最想上的院校與最有希望的院校在填報時要注意防止錯位,以免與“最想”失之交臂。
“志愿填報不能太任性。”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學工處處長毛曦,近期接受不少考生家長咨詢,發現有些考生家長過于執著某些專業。“這是不可取的。”毛曦舉了去年康達學院遇到的一個例子——考生小張高考分數為310分,選測科目等級為BC,所有專業志愿都是臨床醫學且不服從調劑,可其分數比該專業錄取的最低分312低了2分,本來這個分數可以進臨床醫學外的所有專業,但因為填了“不服從”,最后只能退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