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育格局(名小篇)丨陽光
去年,有朋友問我,主城區那些破房子為什么這么貴?我告訴他,那是學區房,附加有名校的價值。他一撇嘴:“想當年,我是從農村過來的,哪有什么學區房,小時候隨便上上,最后還不東大嘛。”言辭間,對學區房不以為然。
“我查過,現在正推行劃片政策,教育均衡化,學區房要大跌了,以后大家都上民辦,民辦才好。”本想和他談一談對教育的理解,學區房的前世今生與未來趨勢,他擺擺手,有些不耐煩,于是作罷。
上個月,這位朋友突然問我,到底買拉小還是芳小,龍江芳小這邊停車方便嗎?峨嵋嶺小區怎么樣?兩房合不合適?南師附小的蓁巷怎樣?好像不貴,可以買嗎?對了,距明年5月報名不滿一年,會不會上不了?哎呀,怎么漲這么多,漲了一萬!
一連串問題,焦灼之態畢顯。
而這一年,他的想法完全顛倒。孩子明年就上一年級,忽然發現身邊的同事、朋友要么已經買了學區房,要么都在考慮打算,開始坐立不安了。
其實,有沒有孩子,對教育的理解不一樣;有了孩子,快上學時,對教育的理解又不一樣。任何一個階段,人都不可避免被自己過去的經驗與知識架構束縛。
而基礎教育,最近幾十年的轉變與格局,與過去,完全不同。
社會的整體分層是根本。
教育充當著整個社會的人才選拔機制,在經歷劇烈動態的階層流動之后,最近些年,已經漸有固化之態。以南京為例,最近十年,甚至最近五年,南外優錄作為一個關鍵指標,也已經沒什么新意,各小學的梯度分層明顯。
最新出爐的2016年南京名小優錄榜,基本上就是前幾年的復制,這是一種相對固化的格局,體現的是教育的分層。
南京公辦小學,近6年南外優錄人數
近6年南外優錄人數 |
||||||
年代 學校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拉薩路小學 |
28 |
34 |
40 |
38 |
30 |
28 |
瑯琊路小學 |
15 |
30 |
36 |
39 |
30 |
28 |
力學小學 |
18 |
26 |
21 |
30 |
24 |
26 |
芳草園小學 |
20 |
25 |
26 |
25+ |
24 |
24 |
銀城小學 |
12 |
12 |
23 |
22 |
22 |
20 |
北京東路小學 |
10 |
16 |
19 |
21 |
17 |
12 |
南師附小 |
12 |
10 |
10 |
17 |
13 |
13 |
游府西街小學 |
10 |
10 |
11 |
9 |
7 |
10 |
一檔:拉薩路小學、瑯琊路小學、力學小學、芳草園小學
一檔半:銀城小學
二檔:金陵匯文小學、北京東路小學、南師附小、游府西街小學
三擋:天正小學、漢江路小學、鳳凰花園城小學、赤壁路小學、三牌樓小學、天妃宮小學
其他:其他也就是其他了。偶爾一個,擲骰子意義。
這就是傳統的南京小學教育格局,20名以上、10~20、5個左右,其他打醬油。雖然僅僅是南外優錄這一單項指標,但至少是南京人相對普遍認可的。當然,這種梯度檔位,更像是小學學區房的價格等級序列。
這些年,民辦崛起,普遍被認為大概率。
最近一批興建的民辦小學,“金蟬脫殼”色彩濃郁,用的是公辦學校的品牌、公辦的校長、公辦的部分師資與學校硬件、土地、資本。
這樣性質的小學,在2016年,每個區都在打造,數量極少,比如鼓樓的民辦瑯小,玄武的民辦玄外小學,秦淮的民辦鄭外小學,建鄴的民辦南外青奧村小學。與其他公辦小學的區別是,不受學區束縛,能通過種種考試自主選擇生源。
區域 |
民辦小學 |
鼓樓 |
鼓樓實驗小學(民辦瑯小) |
建鄴 |
南外青奧村小學 |
玄武 |
玄外附小 |
秦淮 |
鄭外小學 |
剛辦的小學,其教學理念、師資尚待觀察,但不可否認是,出生時就自帶光環,趨勢向好,最終取決于南外對這些小學幾年之后的優錄情況。
再加上仙林南外小學、蘇杰小學、致遠小學,構成了南京的一二線民辦小學陣容,堪稱熱點,每年都吸引眾多眼球。
全市級公辦一線名小,拉力瑯芳銀,單價普遍4萬以上,5萬以上甚至6萬比比皆是。而各區的民辦名小,包括民辦的仙林南外小學,構成了隱含的民辦一線。報名人數遠遠超過實際錄取人數,甚至達到10:1這樣的夸張比例。
優質教育資源是什么?
傳統校風的教育理念,重要。師資的穩定與充裕,重要。除此之外,小學的生源也很重要。社會中上層級家庭,重視教育,也有充裕的資金、精力投入在孩子教育方面,一年數萬幾乎是起碼的標準。有一個指標很有意思,在名小中,全職太太比例相當之高,且自身受教育程度頗高。
因此,重視教育的優質家庭,就是所謂的好生源。
這樣,南京的小學格局就很清晰明朗。
(1) 一線公辦名小,通過高價學區房,甄選出好生源;
(2) 民辦小學,通過考試擇優,甄選出好生源。
無論是高價學區房,還是考試,核心都是篩選與擇優。
這個社會的殘酷就體現在這里,對于一個孩子,他可能是懵懂無知的,但父母早就對他的平臺做了挑選。名小未必都好,草小未必就差,但名小之所以名,有其整體與概率原因。至少,碰到好老師的概率要大多了。
優質的小學教育資源,包括一二線公辦名小,包括少量優秀民辦小學。但生源篩選機制不同,公辦小學是通過學區房,民辦小學是通過考試。
前者,買了學區房,就能百分之百入學;
后者,提前學習和培訓,還未必能百分之百入學,是一個概率,甚至10:1。
因此,這就是學區房的真正價值,一是相對固化的優質教育資源;二是入學的確定性,相當于拿到一張學票。只要你買了,學校的大門就對你敞開。
有些媒體或專家,在過去幾年里,習慣用劃出學區、學區劃片等方式來恐嚇父母,提示學區房的巨大風險。其實,小學生的生理所限,“就近入學”是無法回避的原則。迄今為止,南京沒有出現過一線公辦名小被劃出過的先例。
你認識一位副局長?不好意思,這個關系現在未必可靠。
用權力擇校,父母非得煎熬到8月最后幾天,方才篤定——且還未必如愿,有哪個家長在孩子的學校平臺上,碰個運氣?
關鍵一點,小學入學時,都是白紙;初中入學,已經有成績。好的初中和好班也是自帶擇優屬性。因此,小學學區房比初中學區房更有價值。
再者,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對孩子的賦值。
不要僅僅抱著投資心態去看待學區房,教育需求第一,投資屬性其次。家庭教育是更重要的因素,再好的小學,如果父母把孩子扔到學校,平時漠不關心,那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最終,決定孩子成長的,不是學區房不是學校,還是孩子自身的素質、能力與價值觀,這需要家庭、學校與氛圍的長期熏陶,不迷戀學區房,不神話。
從另一個角度,如果說孩子的成長是100分,學校因素占比哪怕只有5分,但這5分是死分數,該拿還是拿,你家庭教育優秀,不見得別人就不優秀。
公辦教育層面,中國有學區房,美國也有學區房。
區別是,在美國,提供租房證明,也能上相應的公辦學校。當然,美國學校排名靠前以私立居多,公辦教育只是基礎,談不上多優質,但盡管如此,挑選合適的社區與學校,也是美國中產階層不約而同的選擇。
比較 國別 |
中國 |
美國 |
優質教育資源 |
優質公辦+部分優質民辦 |
私立 |
資源決定因素 |
公有制,政府意志 |
房產稅,師資與生源 |
權貴階層 |
優質公辦+部分優質民辦 |
私立 |
中產階層 |
優質公辦+部分優質民辦 |
相對優質公辦+部分私立 |
普通階層 |
普通公辦+民工子弟學校 |
公辦 |
公辦上學方式 |
學區,就近原則 |
學區,就近原則 |
在中國,決定優質教育資源的是政府,“有形的手”根據需要,配備優質公辦學校,并形成了相應的學區圈屬;在美國,決定公辦資源的是房產稅,即,居住在怎樣的社區,繳納了多少房產稅,決定了相應的公辦師資與生源。
無論中美,共同點是,教育資源實行的都是“因材施教”,這個“材”就是篩選家長,要么通過學區房,要么繳納不菲的學費和殘酷的面試,從而挑選出重視子女教育的家庭。
因此,在美國的城市,一位普通中產,別指望能上到這個城市最好的TOP5學校,因為TOP5基本上都是私立學校。奧巴馬夫婦的兩個女兒均就讀于美國西德維爾友誼學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頂尖私立學校之一,培養了眾多華盛頓精英。當然,克林頓的女兒切爾西、前副總統戈爾的兒子也曾在該校就讀。目前,在該校就讀的學生中,還有副總統拜登的孫子。
而在南京,一位普通中產,兩百多萬就能鎖定一線公辦名小的入學名額,讓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到優質教育。
其實,這就是中國公有制的特質,社會公共資源由政府調配,資本只是輔助力量。
如果是徹徹底底的資本力量,私立學校主導一切,公辦學校僅僅是落后的基礎資源。那么,教育就成為社會階層固化的利器之一,中下階層瞬間矮化。
學區房,房價昂貴,充滿了弊端,讓人屢屢嘆息,但除了學區房,其他的教育入學方式更不公平,更沒有確定性。這種情形,像極了高考,太多人謾罵,但回過頭思考,如果中國的高校是全盤自主招生或看父母的階層,這樣的社會,還有平民子弟多少機會?
但凡是有點能力的,不至于一無所有的赤貧家庭,就像文章開始那位父親一樣,稍微了解,對南京的小學現狀與格局不難有判斷。
相比較初中,小學其實很特殊。入學時,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有著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在未來,他是怎樣的,有著怎樣的際遇,有著怎樣的機會,甚至有不同的煩惱與快樂。
面對稚嫩無知的面孔,多少父母壓抑著內心的驚喜與嘆息,只要能力夠得著,只要有機會,都想盡可能給孩子一個優質的教育平臺——哪怕只是心理上,至少也是慰藉。每個父母的內心,都害怕在孩子長大了,突然有一天后悔,后悔當年沒有給孩子創建最好的機會。
金錢可以流動,房產可以置換,而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當然,對于孩子的成長,真正的順其自然,并非是父母什么都不干,兩手一攤,而是竭盡所能之后的不強求,接受命運的安排,那才是內心的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