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體系怎么建
為什么要有大學?大學會永遠存在下去嗎?大學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為了未來,培養下一代,傳承文明,促進人類進步。
未來是什么樣子?AlphaGo如果可以自我學習,現在的一些工作和行業是否會消失?我們的下一代干什么?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碰到的問題更多的是一些復雜的、綜合的、全球性和經常變化的,常常不是傳統意義上某個單一學科專業或者一個人能夠解決的。未來帶給我們機遇也帶來挑戰。另一方面,互聯網浸泡中成長的新一代,學習生活行為也發生很大變化。大學教育的目標與本質是否存在一些基本與不變之處,大學教育如何面向未來改革創新?
講到傳承,100年前,蔡元培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普通教育”的宗旨“養成健全的人格”。他提出“文、理兩科,是農、工、醫、法、商等應用科學的基礎”;他引入德國洪堡大學教育與研究合一的思想,提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大學是因有此代大學問家之教授與將成為下一代大學問家之學生而成其大的”,提倡師生共同追求學術。胡適對于教育的作用和本質也有很形象的比喻,“教育是要人戴能看從前看不見,并能看人家看不見的眼鏡”。對于大學教育,他說“一個受過訓練的人在看一件事是用批判和客觀的態度,而且也用適當的智識學問為憑依”。提出要教給學生“獨立思考、客觀判斷、有系統的推理,和根據證據來相信某一件事的習慣”。
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我們的大學教育要為學生的未來一生奠定基礎: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清晰表達、合作溝通、實踐創新,學會擔當負責,學會在未來生活中想要學習掌握任何事物的能力。我們要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通過“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培養“引領未來的人”。
教育的改革常常是漸進的,點點滴滴,不斷累積,在堅守傳承中改革發展。這幾年來,北大就正在從幾個相互聯系的側面推動一些變革,努力構建一個更開放的可持續改進的基于專業教育基礎的通識教育體系。
一是專業教育體系的改革完善:梳理專業核心課程,豐富個性化培養方案;全校范圍自由選課,學部內自由轉專業;調整輔修與雙學位政策,對課程實行同質化要求。取消輔修收費與限制,只要畢業時達到輔修的課程要求,就可以申請得到輔修學位。通過鼓勵輔修,促進學生具有跨學科的視野和思維。二是通識課程體系建設:加強核心通識課程規劃與建設,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加強寫作與表達等課程建設。三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與成長體驗:改善學生學習交流空間,增加小班研討教室,鼓勵多種形式的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比如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改進教學評價與反饋;活躍社團和實踐活動,豐富面向前沿的學術活動,促進國際交流培養跨文化理解。四是創新創意與創業教育:讓更多本科生參與教師的學術研究活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企業家精神,提供雙創空間與環境,活躍學生思維。
我講的這些舉措,只是構建多樣化、多模式、個性化的立體教育體系的幾個側面,相互之間不是孤立和割裂的,我們要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育人的全過程。希望通過這些舉措,鼓勵院系間更多合作與融合,包括課程開放和共享,以及協同建設一些跨學科的新專業方向或者課程模塊。給學生更多選擇和流動的自由,引導激發其主動學習。(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