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京中考有多難?招考院最全七科名師點評來了!
中考已然結束,最全七科名師點評新鮮出爐!
1.語文學科
緊扣教材 關注生活 彰顯文化
南京市鼓樓區學科帶頭人、二十九中幕府山初級中學的徐溪老師認為:南京市2019年中考語文試卷緊扣統編教材的教學要求,借助南京的文化元素,創設仿真的生活情境,將日常生活、歷史文化等融于考題之中,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緊扣教材的教學要求。今年的畢業生是我市初中使用統編語文教材的第一屆。此份試卷以“語言表達能力”為主要考查點,充分體現了統編教材的特色。統編教材有“雙線組元”的特點,即人文主題和語文知識貫穿始終,此份試卷則以主動關注文化生活與用好語言文字為線,落實教材要求。統編教材有“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理念,即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的融合,此份試卷則借鑒了教材中自讀課文的旁批樣式,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另外,撰寫廣告詞、語境中應對、設計采訪問題、用說明的表達方式介紹等題,其能力要求都源自教材;漢字書寫、字的音形義辨析及名句默寫,則直接取材于課本,連名著閱讀的范圍也框在教科書重點推薦的12部之內。可以說,認真學習教科書的同學,完成此卷是很容易的。
創設仿真的生活情境。試卷設置了大量貼近學生生活的仿真情境,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融于一體。“身邊的傳統文化”題組,借助“探訪小組”討論、與家長溝通、采訪非遺傳承人、參觀“南京創意文化周”展覽等情境,安排撰寫美食廣告詞、應對家長意見、設計采訪問題、說明文創設計等題,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親切感,利于學生發揮出最佳的語文水平。作文題中“端午節,奶奶像往年一樣送來了端午食品——綠豆糕,你卻不領情”的類似現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學生可以由這一情境展開聯想,深入思考不同的人、事、物之間的關系。
彰顯鮮明的文化特色。試卷多取材于南京文化,有“秦淮燈會”“傳統美食”“南京白局”“金陵金箔”“南京創意設計周”“端午食品”等文化現象,也有“賞心亭”“燕子磯”“清涼山”“雨花臺”等風景名勝;有歷史上為國建功立業的王導、謝安,也有《儒林外史》中隱居南京的名士杜少卿,還有默默關心陌生人的人力車夫等。不同時代的南京風貌、不同階層的南京人物,都豐富了這座古城的文化內蘊。學生浸潤在這樣豐富而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邊完成試題,邊感悟南京,不僅拓寬了文化視野,更增添了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身為南京的學子,都會為自己腳下的土地倍感自豪,都會由衷地熱愛這座城市。
總之,這份試卷體現切實的語文教學要求,洋溢美好的現代生活氣息,彰顯豐富的地方文化色彩,有內涵,有趣味,有情理,能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和深刻的啟迪。
2.物理學科
關注學科素養 凸顯科學思維
南京市物理學科帶頭人、旭東中學吳永余校長認為:2019年南京市中考物理試卷的難易度與往年相當,命題素材大多來自于教材和生活,熟悉的情境有效地緩解了考生的緊張情緒,適切的問題有利于考生積極思維、快速作答,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試卷整體穩中求進,進中向好,滲透核心素養,凸顯思維品味。
一、依據課標教材 體現學科融合
本卷試題緊扣《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知識點覆蓋全面;試題大多取材于教材和生活中實際,給考生以親切感,讓考生能輕松上手。如第2題考查了聲現象的多個知識點;第10題考查了電磁轉換的重要知識點;第14題借助于生活中實際情景,考查了熱學的相關內容等。全卷閱讀量適中,第6題的快速估算及第28題的物理量關系推導等都滲透了文理融合理念。試題充分體現了依標據材、學科融合的思想定位。
二、貼近生活實際 彰顯學科特色
物理即“格物致理”,體現深刻性、思維性、應用性,具有生活化、社會性、時代感。如第4題取材于學生春游時情境,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時,既考查了光的三種傳播規律,又考查了考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別能力;第19、22、25題的取材均來源于考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考查知識的同時,又體現了學以致用的學科價值。第14題取材于南京長江大橋,在考查了相關知識的同時,既培養了節能意識,又展示了地方特色;第27題的“玉兔二號”月球車讓考生在解題過程中感受到祖國的科技進步和日趨強大,充滿著濃濃的愛國情懷。彰顯了新時代特點。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回歸社會。
三、重視實驗過程 凸顯綜合能力
實驗是物理的根,思維是物理的魂。基于實驗與能力的考查是本卷試題命制的最大亮點。如第5、11題立足于考生對平時實驗設計的經歷與理解,采用比較法分別考查了熱學中相似實驗的異同點;第24題在不提及密度的情況下,采取任務驅動考查考生對密度知識的應用能力,問題的解決需要考生對密度測量的實驗過程及替代法的深刻理解,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第26題考查的是用兩種方法測電阻實驗,前者立足于真實的教學素材,重點考查考生對實驗數據的質疑與分析評價能力,后者采用“變式“,重點考查考生對等效替代思想的領悟。這些都體現了立足實驗過程、注重綜合能力的試題特色。
四、關注思維方法 滲透學科素養
試卷充分體現學生要從“學會物理”走向“會學物理”的思想,為教師的教學導航,為學生的成長鋪路,是今后教與學的導向。光靠死教、苦學、刷題來學習物理那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需要素養的滲透和思維方法的參與。如試卷最后一題,沒有繁雜的計算,而是要求考生選擇合適器材來完善報警電路,并進行電路調試,充分體現了“等效思想”與“安全意識”,是全卷壓軸的靚麗風景線。
總之,2019年南京市中考物理試題,平凡中見基礎,樸實中顯能力,關注學科素養,凸顯科學思維,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3.化學學科
延續穩定 緊扣教材 關注素養
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南京外國語學校教科室副主任陳懿老師認為: 2019南京市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化學試卷考點穩定、內容基礎、聯系實際,關注學科素養與學業評價。整卷緊扣課程標準和教材,重點考查學生化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試題以教材內容、基礎實驗、科學技術、熱點問題、生活實際等為背景,精心設計試題內容,注重考查初中化學主干知識和化學學科素養。
一、延續穩定,重視基礎
試卷在題型設置、試題內容等方面,與去年基本一致,基礎題所占分值較大,考點穩定,選擇題的知識為考生熟悉的知識,考生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答題。考查內容涵蓋初中化學重要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識、基本概念與基礎理論、基本實驗技能和化學計算等,突出了對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緊扣教材,突出主干
試題重視對課本主干知識、重點內容的考查,例如物質的組成、物質的結構、物質的變化、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物質的分類、化學用語、溶解度、身邊的化學物質等;重點考查了教材上的探究實驗、課外實驗,同時還考查了課本上的基礎學生實驗,如常見氣體的制備、常見物質的檢驗等。對基礎的考查,以真實的情境、生活中的應用等形式呈現。考生只要重視教材,了解初中化學主干知識,便可取得較滿意的成績。
三、聯系實際,關注素養
試題密切聯系生活、環境、能源、資源等問題,如衣食住行中的化學、化學物質與健康、空氣污染、常見物質的用途等;關注與化學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的考查,如 “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月球背面”、“白色污染”等。引導考生關注生活、關注環境,突出化學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建立綠色化學理念,培養社會責任感等素養。
今年化學試卷重視基礎,試題的設計有利于考生的正常發揮,也切合初中化學教學的實際。同時引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立足教材、突出雙基、強化實驗、重視方法、關注評價。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形成基礎的化學核心素養。
4.歷史學科
立足學測 引領育人
南京市紅山初級中學校長、南京市學科帶頭人邵長峰認為:今年中考歷史試卷,基于國家課程標準,依據2019年中考指導書,結合本屆學生使用的統編教材,立足學科基礎和人文素養,引領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
一、立足學測,體現人文價值
試題內容的選取、呈現方式的選擇等,充分考慮了南京市2019屆初三的學情與教情實際,關注初中生人文素養的養成。
1.立足學測,體現基礎性。遵循統編教材的教學導向,關注統編教材的閱讀、理解,根據初中生的學習現狀和進一步學習與發展的需要,覆蓋統編教材34個單元中的33個單元,選取應知應會應具備的主干知識、基本素養,較為全面地檢測初中畢業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基本學習方法的習得程度,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狀況。
2.兼顧選拔,體現人文性。聚焦歷史的主旨、主線與主干,創設適度的新情境,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初步解決歷史問題等能力;以及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認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等學科素養。
二、引領育人,發揮激勵功能
平穩為主、穩中有新,彰顯課程育人功能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優勢,發揮評價對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的引導功能、激勵功能和評價功能。
1.以穩為主,體現延展性。題型與題量,情境創設與表述,閱讀量與書寫量,難度結構與布局,模塊結構與比例,組卷順序與方式等,保持2018年的風格,遵照2019年中考指導書,并兼顧統編教材的導向。試題內容正確、準確、科學,立足主干,體現高覆蓋率;語言簡潔完整,設問指向明確,層次分明;圖表、文獻資料持之有據,真實可信,切合實際;答案表述規范,準確,明了,適度開放。
2. 育人為要,體現導向性。遵循歷史教育規律,發揮課程評價的引領功能。通過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以點見線,以小見大,檢測育人功能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達成程度;通過貼近學情的圖文材料搭橋和低起點、緩坡度的設問鋪墊,引領學生在適度的新情境中,回顧已學、運用已會,或獲取、解讀,或識別、判斷,或聯系、區分,或歸納、分析,進而走向適度的創新生成,且規范表達。
5.數學學科
保持穩定 注重基礎 關注生活
南京市學科帶頭人 南京市高淳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 孔小軍
南京市2019年中考數學試卷依據考試說明,基于教材,貼合教學,考查內容覆蓋初中階段大部分知識點,而對方程、函數、三角形、四邊形、圓等主干內容則作了重點考查。試題易于學生入手,層次分明,適度綜合,體現應用,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充分發揮的空間。
1、保持穩定,進行適當創新
試題穩中求變,變中求新。試題與往年的呈現方式一致,文字簡潔,沒有冗長的表述和復雜的背景,不在閱讀上設置障礙,有利于學生的發揮,體現了人文關懷。如第22題題干只有一行,簡潔明了,圖形優美。內涵豐富,方法多樣,既可以利用圓的性質證明,也可以用全等三角形證明。第25題不同的思維方式列出的方程不一樣,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思維水平。全卷在保持平穩中依舊新意滿滿,如第6題考查了三種圖形變化之間的關系,學生需要結合圖形變化的概念及性質嘗試畫圖或直觀想象解決問題。第16題從三角形邊角關系入手,方法多樣,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第27題一道“即時學習”型試題,要求學生在考試中即學即用新概念,然后運用新概念解決問題,考查學生的即時學習能力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的經驗與能力。
2、注重基礎,緊扣核心內容
與往年一樣,試卷中基礎題占比較大,約為總量的70%。如選擇題第1~5題,填空題第7~14題,解答題第17~22題,以及第23、26、27題的第一問。這些題目緊扣重點知識,考查核心內容,體現數學本質。如第4題考查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同時考查數軸,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第14題考查切線長定理及圓內接四邊形的性質。這樣的題目都立足基礎考查核心,是熟悉的、復習的重點。壓軸題入口寬,是學生熟悉的基礎知識與重點內容。如第26題的第(1)問,基于作圖證明菱形,學生非常熟悉,并且此問的解決為第(2)問的解決提供了分析的方案。同樣第27題前三問,都是以學生熟悉的重要的核心的函數模型為背景,基于前三問的解決為最后設計方案提供思維路徑。壓軸題設計體現出對知識掌握的整體性要求,不把知識割裂開來看,而是從整體上看知識之間的聯系性,更好地考查知識與思想方法。
3、關注生活,凸顯問題解決
試卷緊扣現實生活,考查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的能力。全卷有關現實問題共7題。第1題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背景,考查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實際生活中的大數,反映了“一帶一路”五年來的成果。第20題以真實的天氣情況為題材,體現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意在考查學生利用數據進行分析的意識與能力。第21題概率問題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背景,貼近學生的實際。第24題測量穿山隧道的長度、第25題廣場擴建改造、第27題道路規劃,這些題目意在考查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
6.英語學科
講中國故事 品中國文化
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南京一中黃侃老師認為,今年南京市中考英語試卷試題的結構、題型、題量、難度保持相對穩定,全卷沒有偏題、怪題,學生普遍反映難度不大。試卷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選材上更加凸顯了中國元素。引導考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增強了考生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意識,在幫助考生進一步樹立中華文化自信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一、弘揚傳統文化,講好傳統故事
試卷在全面考查考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兼顧到考生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培養。通過選取反映我國文化發展的語言材料,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如閱讀填空介紹了中國漢字的形成、發展以及漢字在中國文化、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與影響,有利于考生增強中華文化自豪感。基礎題部分話題涉及《新華字典》的發行,《詩經》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這些試題都加深了考生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堅定文化自信,為傳播中華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凸顯育人導向,講好校園故事
試卷閱讀版塊精心選取真實、地道的英語素材,多角度設置貼近學生校園生活的問題情境,考查了學生應該具備的學科關鍵能力。例如,閱讀理解語篇內容涉及青少年學校生活與人際交往,通過問答的形式與考生共同探討校園生活中如何處理好課間活動的問題。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鼓勵考生正確認識自我,積極參與學校活動。還有閱讀語篇分析了學生課上犯困的原因及影響,引導考生合理規劃時間,如何處理好個人生活與學習之間的矛盾,最終找到生活與學習的平衡點。書面表達部分以為正在開發的手機軟件征集建議為話題,讓考生為軟件取名稱、提建議,談談如何提高英語寫作能力,促進考生反思意識的形成與創新意識的發展。
三、傳承中華美德,講好身邊故事
試卷單項填空部分選材聯系生活,具有濃厚的中國“情”味。如試卷單項填空部分有長江路小學舉辦十歲成長禮的校園情、學生看到南京變化而歡欣雀躍的家鄉情、媽媽對孩子噓寒問暖的母子情、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熱愛贊美的愛國情。款款真情中滲透著中華兒女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幫助考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今年的中考英語試卷選文經典、“情”味十足,力求在充滿“情”味的情境中考查考生的英語學科知識與能力,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育中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7.道德與法治
堅持立德樹人 厚植學科情懷
南京市江北新區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員王健:
2019年南京市道德與法治中考試卷立足學科特點,嚴格按照2019年南京市道德與法治《中考指導》的要求,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注重學科知識和品德教育相結合,無偏題、怪題,學科親和力和針對性強。具體來說,試題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貫徹立德樹人,彰顯課程價值
試卷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的要求,強調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彰顯課程德育價值。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蘊含著許多道德準則,本卷著眼課程此特點,落實加強品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課程要求。如主觀題第17題,選取甘祖昌夫婦和“158”班組的榜樣事跡,對道德準則考查的同時,從榜樣的感染到自我的內化,幫助學生認識到堅守正確道德準則對自己、社會、國家的意義,促進學生懂得怎樣做事、如何做人。
主觀題第16題對兩則社會現象進行辨別分析,對為什么政策要對百姓好進行思考,有助于引導學生明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價值引領意義。
二、遵循認知規律,凸顯人文關懷
試卷圖文并茂,生動有趣,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如單選題第5-6題的圖示、第11題的漫畫、主觀題第16題的新聞播報等,增強試題親和力,有利于緩解學生考試壓力。試題選材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國產動漫與國外動漫的選擇,禮讓斑馬線這一“網紅”事件,南京站“158”服務班組,都取材于學生熟悉的情境,易于引起學生共鳴,值得學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學生在對生活的反思中不斷成長。
為了避免因理解上的誤區形成的答題障礙,單選題第4題、第14題、主觀題第17題第1問,分別對“民營企業”、“邊民”、“準則”做了注釋。同時,為了防止學生在答題方向上產生偏差,主觀題第17題兩問分別對答題要求進行了具體說明,避免學生走彎路,節省學生答題時間,既遵循了學生認知規律,又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三、立足時代背景,提升核心素養
注重時代特征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要求。試卷依托時代背景,選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素材。一年來,國內外的重大時事、社會熱點事件都在試卷中有所體現,如建國70周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港珠澳大橋通車、電子商務法出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舉行、習總書記調研精準脫貧工作等,充分體現了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主干知識在指導學生生活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南京站“158”服務班組的事跡、南京長江大橋修復通車等素材的選取,旨在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進一步幫助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據說今年“政物語 ”第一難,“英數歷”第二難,化學最簡單。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