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金陵匠心” 南京展示60余項非遺精粹
兩名織工辛勤勞作,一天僅能織出五六厘米云錦;打造一片薄如蟬翼的金箔,需要工匠揮動3萬次鐵錘;扎制一盞小小花燈,要歷經上百道工序……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無數金陵匠人智慧與心血,是古都南京所獨有的文化瑰寶。
今天是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金陵神工·匠心傳頌”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華展將在南京市文化館開幕,60余項非遺精粹通過展示、演出與互動體驗,帶領公眾近距離領略金陵匠人的傳世絕技。經過多年來的搶救性保護,一些曾經境況瀕危、后繼無人的傳統技藝,重新恢復起健康有序的傳承鏈條,煥發出新的活力。
創新技藝:云錦絨花登上時尚秀場
去年1月,2015春夏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在法國開幕,中國著名時裝設計師勞倫斯許攜手南京云錦推出“敦煌時裝秀”。5款云錦服飾,加上用云錦面料制作的4雙高跟鞋和兩款包包,以“時尚套裝”的形式完成了從古代皇家織品向現代奢侈級面料的華麗轉身。
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突破創新,成就了南京云錦的時尚轉型。其中一款云錦面料采用的二經絞羅工藝曾一度失傳,云錦研究所的大師們通過數年研究終于成功“復活”了這項技藝。從紋樣設計到上機織造再到最后整理,一共要經過120多道工序,整個面料的制作周期長達一年。
傳承千百年的非遺技藝,凝聚著南京手工藝人精工細作、嚴謹專注的“工匠精神”。隨著時代的變革,傳統工藝如何活在當下,貼近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實用需求,成了非遺傳承人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市文廣新局公共文化處處長鄒奕介紹說,近年來,我市通過南京青奧會、米蘭世博會等國際舞臺為本土非遺項目搭建平臺,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積極扶持、引導傳承人成立工作室、研究所,對傳統工藝進行創新改良,激發出貼合時代的生命力。
甘家大院的絨花坊,省級非遺傳承人趙樹憲每天都會在這里制作絨花,過去主要是展示手藝,如今卻有了忙不完的訂單。
去年的米蘭世博會南京周,絨花作為南京的非遺代表之一登臺亮相,趙樹憲和設計師丁鈺潔合作的絨花禮帽,引來了歐美知名服飾品牌的關注。傳統的西方禮帽大多使用絹花、絲綢或羽毛作為裝飾,在傳承人與設計師的碰撞中,南京絨花在傳統選材蠶絲絨之外,又加入了孔雀羽等新材料,絢麗的色彩和純手工的制作技藝,為絨花第一次贏得了國外訂單。
搶救保護:南京白局有了90后傳承人
發源于元末云錦機房的南京白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時代的變遷讓這門古老的地方曲藝面臨失傳的危機,能夠上臺演出的藝人僅剩下寥寥數人。
90后男孩夏天,當年高考時找到南京白局藝人徐春華臨時學藝,一曲傳統段子《機房苦》讓他順利通過了播音系考試,從此與白局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后,夏天正式拜師徐春華,走上了傳承白局之路,如今已成為南京白局的區級非遺傳承人。
除了跟著師傅學彈唱,夏天還根據當下年輕人的口味,為白局藝術加入了不少新潮元素:琵琶、胡琴搭配吉他和B-box,南京方言“混搭”西方說唱,這些在外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的改造,卻為古老的白局藝術吸引了不少年輕粉絲。
“老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人無人肯學,是擺在很多非遺項目面前的一道傳承難題!编u奕告訴記者,對于這些瀕危項目,我市通過健全完善名錄體系、建設傳承基地、政府資金扶持等多種手段進行搶救性保護。
以南京白局為例,考慮到其瀕危狀況,有關部門首先對白局藝術進行數字化采集,記錄下一套完整的影像、文字、圖片資料。依托市、區文化館和博物館,為白局藝術提供展示場館和傳承基地。為了讓這門地方曲藝真正在民間扎下根基,我市積極組織開展南京白局社區巡演、“我是小小傳承人”以及非遺傳承夏令營等活動,喚起年輕一代對傳統地方曲藝的認同感。
經過多年來的扶持培育和精心推廣,白局的傳承人隊伍不斷完善壯大,不僅有了夏天這樣80后、90后的年輕學徒,還吸引了不少外國留學生加入。老藝人們終于不必再擔憂人走技亡、曲終人散了。
文創研發:創意作品走進百姓生活
5月19日,南京文創展亮相北京故宮博物院,65組(套)既傳統又時尚的文創產品博得觀眾的嘖嘖稱贊,金箔剪紙、“南京老地名”創意剪紙扇等一批非遺文創作品更是讓人愛不釋手。
南京剪紙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方林首創的金箔剪紙,將南京兩大國家級非遺相結合,相比普通剪紙更具立體感和視覺效果,同時還解決了紙張存放久了會變色、變脆、不易保存的難題,可謂匠心獨具。
一組三件“銅鑄貼金萌佛”,以“禪悅”、“凈觀”、“法喜”三個形象分別闡釋了定心、自信、喜悅。這款作品運用了金陵金箔技藝,將佛像造型融入時尚Q萌元素,形象生動可愛,除了做居家裝飾,還可以車載擺放,實用性很強。
非遺不能只做“活在博物館里的古董”,要讓技藝傳承發展,除了專心做手藝,還需要與現代創意設計融合,以時尚美觀又不失實用性的作品,走進生活、貼近公眾。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南京市“十三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近期有望出爐。規劃草案中提到,我市將引導非遺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促進相關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和銷售,實現非遺資源優勢向文化產業優勢轉變。未來幾年,非遺技藝與創意設計將碰撞出更多奇妙的火花,讓傳承“金陵匠心”的非遺技藝煥發新生。 本報記者 朱凱